“外婆短,外婆长,外婆来把故事讲。 故事讲得短,我给外婆当拐杖。故事讲得长,我站门口变堵墙。”
0r!F]Rm-^ 0r!F]Rm-^ 耳畔时常响起童年的歌谣,这是外婆唱的最多的一首,哄我入睡,梦境里荡漾涟漪,童谣里的人已离世多年,童谣里的故乡依旧还在,育我成长的水乡古镇-朱家角。
0r!F]Rm-^ 0r!F]Rm-^ 小时候,邻里街坊的婆婆们都喜欢我,手里的针线一停下,切切的跑进黯淡的厢房,又踩着碎步出来,塞给我一包蜜饯,有时会是瓜子糖果的,满脸皱纹里堆满了慈祥的笑容。忆起当时的宠爱,现在我还觉得特别幸福。
0r!F]Rm-^ 0r!F]Rm-^ 快乐的时光伴着嬉笑的追逐日渐远去,为了读书久别了故乡的土,和疼爱我的外公外婆。在城市的节奏里生活,嚣闹的钢筋水泥里,使我更加想念那条记忆深处的河。朱家角浓浓的水乡风情,明镜的河面,一座座横在河面上的小桥,两边亭台楼阁的倒影,来来往往的小船。
0r!F]Rm-^ 0r!F]Rm-^ 熙熙攘攘的人们纷纷登上朱家角的放生桥,一座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千年五孔拱形石桥,堪称杰作,如彩虹般横跨在漕港河上。桥拱两侧的石缝里蹦出几株野石榴树,悬挂身姿探向水面妖娆。桥下的婆婆们热情的叫卖放生的小鱼,随着游走的鱼儿许个心愿,带给自己一生美好的祝福。
0r!F]Rm-^ 0r!F]Rm-^ 老家的街坊建筑都是绕着这条河在发展,虽然一年只有几次回故里看望相亲,老街的风情也并未被破坏,反而愈发浓郁热闹,仄仄的小巷子、斑驳的细长石条、朴素陈旧的窗子勾勒出淡淡的怀旧情愫。清幽的石街巷里,四处飘散诱人的扎肉香味,咬一口糯糯的酥嫩,闻一闻清新的稻香,舔一舔鲜香甜滑,未等你细细品尝,早已下喉,所以不狠狠的吃上几块,绝对不枉来此一行,心里头的满足才是真的美美的。各色的炒货摆满里里弄弄的门栏,那高高的朽木门栏,在我记忆里沉浮,顽皮的孩子都趴在上面游戏耍赖,有时被绊倒了委屈的乱哭,这时总是外婆亲手做的南瓜饼,才止住我的淘气,吃饱了小肚囊,全然忘了先前的痛。
0r!F]Rm-^ 0r!F]Rm-^ 漫过每个街角,回头入眼的尽是屋檐的黑色瓦砾,晨曦的空气里,散着淡淡的杉树香气,一种久违的温暖萦绕心头。
0r!F]Rm-^ 0r!F]Rm-^ 弯弯迂回的老街,处处生辉,数不尽大大小小的饭店,门口挂着一串红灯笼的,有古木雕制的赏景楼阁,青苔石阶的亭台小店,各有特色的招牌佳肴,吸引着贪恋美味的饮食男女。偶尔也会瞥见几个熟稔的脸孔流连在某个角落,大快哚饴,惊喜的招呼我,躲不过这份热情,就不如一起同飨。
0r!F]Rm-^ 0r!F]Rm-^ 日头渐高,小街开始熙攘起来,我穿街走巷在店铺中,蓝印布衣裳、黄杨木梳、篾质的家居摆饰、琳琅满目地让人眼红。拐角处,一家小铺内的古老的织布机,那么近,只安静地躺着,唧唧复唧唧,只看到梭织欢快地跳动,我无法移动视线了。
0r!F]Rm-^ 0r!F]Rm-^ 记忆中,老家的 客堂间,也有如此唧唧之声,依稀看见外婆身影端坐其上,穿梭忙碌。 唧唧,为人织作嫁衣裳。
0r!F]Rm-^ 0r!F]Rm-^ 一路回走,桥连岸,岸连水,人在岸上走,水映婆娑影。再看对岸风景,竟似临镜自览。走过的小桥眼前仿佛,我观行人如我,我如行人,站在了相同的位置,隔岸相眺, 真正疑似在画中呵。
0r!F]Rm-^ 0r!F]Rm-^ 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一岸风景,一岸俗,古镇就这么世俗着,风情着,摇曳 。
0r!F]Rm-^ 0r!F]Rm-^ 在画中、飘散在游人的眼里、心间。我终究不能免俗,摄下了些许证明自己来过的痕迹 ,它印入长久记忆的相框深处。
0r!F]Rm-^ 0r!F]Rm-^ 离开小镇时,日头已高照,游人渐炽。回望双桥依旧,只再难觅得一娴静处,容你倚靠暇思半晌。船公的吆喝声此刻劲头十足,声调也如丝竹般动听婉转,清脆响亮。
0r!F]Rm-^ 0r!F]Rm-^ 醒了又日暮,如此繁复着古镇的朝朝夕夕,时而静谧时而喧华。
0r!F]Rm-^ 0r!F]Rm-^ 散去的人影依稀,心头依恋故土的情感日渐深厚。此刻,再唱外婆的童谣,不变的曲调,却让我多了一份感恩,和宽容的心。
[ 此贴被闲云散尽在2007-05-24 14: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