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翻看报纸杂志,“经济型轿车”这个词汇又增加了曝光率,有感于汽车私人消费短短几年从热到冷的变化,发此帖与各位共同探讨:
“经济型轿车”这个新词汇在辞海里寻也寻不到,最早的定义应该是2000年上海通用推出的、所谓十万元级别家庭轿车,就是样子不那么好看的"小别克″---赛欧,是中国人踏入汽车消费时代的关键词。
站在汽车厂家的角度,推出“经济型轿车”实属一种无奈,逐利是商人们的本性,车卖得越贵就有越大的利润嘛!一部本田雅廓2.4可以卖到近三十万,还要加价两、三万才提到现车,这种美事放在世界车坛谁能做得到?怪不得曾总诉苦说十万元的飞度赚不到钱了,吃惯了大鱼大肉,你叫他怎容易咽得下这口"粗粮″呢?
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业界都将“10万元左右”定义为经济车型车的方向标,但真正"达标″的时间还是04年下半年的事,经过残酷的市场竟争,消费者的持币待购,严重的供求失衡令汽车价格一级一级地走低,比如"新三样″福美来、伊兰特、凯越甚至高一点的宝来、高尔夫都能够或接近"标准″了。
反观现实状况,不客气地说,这个所谓的标准是一个很荒谬的理论。中国人的平均月工资有多少?看看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我所处地区04年人均收入一千元左右,珠三角的"明珠″---顺德将最低生活保障线定在830元,人均收入也只是1500元左右。就拿最高的广州市人平收入1800多元来框算,也要50多个月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一部“斋车”,还不包括购置税、保险费、上牌费等后期费用,何来的经济可言?
我亲戚前年移居美国,在一间售卖家私店打工,月入1500美元,他说在国外通常是一部普通的车子为普通人的6个月收入,依此计算,中国的经济型车价应该在1万元以下才能达标!
考滤到时下国情,有人认为八万元斋车价是经济型车的一个标准,理据就是现在市场的新三样短期内会降到这个水平。有些朋友则不同意,认为标准应该是六万元,主要是考滤到现阶段人们的购买能力。我认为,无论是八万也好、六万也罢,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而己,最迟到2006年,四万元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车价。
四万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是时下又老又丑的夏利、吉利之流的货色,而且估摸着质量上也好不到那里去!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上坡气喘如牛,修车家常便饭,这就是时下人们对此类车的共识。
你想想,在九十年代初买了一部乐声D25彩电是什么价钱?4500大元!而现在29英寸的大体上都在1千多元,质量绝对无问题(有问题也不怕,厂家提供终身保修服务)!其实汽车一直是个暴利的行业,我们一直承受着比国际市场高一至两倍的车价。
纵观国内各行各业,任何已开放的产业无不存在疯狂竟争,中国的货品正以低廉的价格抢占着世界市场的份额。暴利的汽车产业在提倡公平竞争、价值回归的市场氛围中产生不和谐声音,也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唾弃!
四五万就造不出好汽车吗?外国的汽车那么便宜,他们的人工比我们可是要高得多啊!难道真的如某总说的"我们要耐住寂寞二十年″才能造出自己的低廉好车?中国人技术不行,那神舟5号上天说明了什么?
古语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车市仅用四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一个从起步-井喷-调整-负增长的发展周期,我看关键还是汽车在国家政策保护伞下,没车真正走进市场化竟争,弃老百姓所需要、所承受的能力于不顾,一味追求暴利。随着世贸条约的全面落实,四万元适合家庭用的“经济型轿车”已离我们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