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65阅读
  • 2回复

[推荐]上海和深圳的最新亲历比较(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nda_flz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5-06-08
这篇贴子写得还是相当不错滴!!
 
  上海和深圳的亲历比较(第二版 )
  
  我在2004年底因为一个承诺,到了上海看看,冬天的上海,阴雨绵绵。后来我打算在上海呆一段时间,自打算做了这个决定后,我的心里就十分开始怀念在深圳的时光。2005年过年放假的时候,第一时间飞回深圳,也就是为了到东海岸的西冲去看看蓝天大海,爬爬梧桐山,在深圳舒展和放飞一下郁结的心情和发霉的筋骨(在上海我的花园里还能打打篮球,但天气一直不好)。2月15日从阳光明媚的深圳飞上海,一下飞机就是阴雨,我又要开始在上海磨砺自己的人生了。
  
  元宵节的时候,因为在网上浏览,有感而发,写了篇《上海和深圳的比较》,贴到《深圳热线》(三篇)、《上海热线》(二篇)、《21CN》(一篇)上,这个帖子的命运如下:在《深圳热线》成了精华热贴,在《上海热线》被删掉一篇,在《21CN》成了固顶热贴。由于在写这篇帖子时没想到反映如此强烈,当时又正好佳人有约,急急忙忙,自觉太粗糙,对不起读者,因此现在提供第二版,以慰我心(今后还有第三第四版。。。)。
  
  来上海工作的二个月时间,观察上海社会的种种世象,颇有感触,在此我忠实地记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和我的感触,做一个亲历记而少作学理上的抽象讨论和描写,这样我的读者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到之处,请多指教。
  
  上海人的“精明”和小家子气是举世闻明的,我的观察和感触如下:
  
  饭馆和商店的小聪明
  到一家高档的川菜馆吃饭,饭后店家送优惠券,倒也不错,但次日持券去吃饭,却发现此优惠券只能在一个月后的下一个月内使用,哈哈。
  (深圳)优惠券在下一次吃饭就可以用。
  报纸上登出广告,对老人(当然有XXXX条件)免费赠送老花眼镜,过去一问,眼镜确是免费提供,但要搭配眼镜盒(自然是要钱的),哈哈。
  到舞厅去跳舞,门票内含茶,进入后要茶,茶免费,但一次性纸杯要钱,哈哈
  (深圳)店家开这种玩笑,想消费者协会上门啊?!
  酒吧遭遇
  朋友招待我去虹桥一酒吧喝酒,从酒价和老外的人数感觉算是中高档的酒吧了,台上唱着韩语歌,陪酒的MM也还漂亮,老板徐娘半老,一切都还好。正在掷骰子喝酒热闹之际,突然间一声断吼,所有的男侍者都去追打二个东倒西歪的男人,二人倒地之后侍者们还不断用脚暴踢,我问MM怎么回事,她们说可能是喝多了非礼老板吧,台上的歌声正劲,所有客人都没有一丝惊讶的表示,最后外面的保安进来劝阻了事,刹那间,我仿佛置身东北丛林。
  在深圳我去过东门、振华路的本色、蛇口、体育馆、华侨城等等地方的酒吧,这么多年,这么多次,从未见过如此恶劣对待客人的事!!!
  
  百乐门夜总会的奇遇
  
  上海十里洋场,百乐门从上世纪30年代就赫赫有名,几年前我招待客户,想想也不知其他地方,就去百乐门定了厅房,等去一看,老旧是老旧点,还凑合,等到妈眯把小姐带上来,我的天,所有的小姐都一律黑色真丝连衣裙,全国独创,晕倒。后来我再不敢去百乐门,现在如何就不去管他了。(顺便说一句:上海小姐也真是不实惠,缺乏职业道德)
  
  国际化
  
  上海虹桥古北的国际化是超过深圳的,深圳的老外大都集中在蛇口、华侨城一带,外企和老外、国际学校的总量和规模都不如上海。在虹桥深夜回住处,有时看到的老外比中国人还多,虹桥家乐福的各国进口奶酪就十几种,也反映了这些老外的市场需求有多大。
  我在四个美国博士的指导下工作,权当为自己修练一个博士帽吧,这是我留下的原因。
  外企嘛,哪里赚钱跑哪里,深圳也没必要为JZM党中央的非经济安排伤感,只要自己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和香港紧密合作,海外的资金还是会大把涌来的。
  
  人情味是什么
  
  在上海经常看到朋友熟人同事为他人的结婚、小孩满月、搬家等等要送礼而烦恼,唉,人情,我感到他们被人情搞得很无奈。深圳当然也有一些人情往来,但深圳人不会死要面子活受罪,而且深圳人也比较大度,会理解送礼人的经济状态。
  深圳生活节奏全国最快,人们平时没事是不怎么来往的,因此不知内情的人都认为深圳人情淡薄,真是这样吗?只说二件事:深圳的自愿献血比例是全国最高的;深圳人的义工组织是全国最大的,这里面有600元月薪的打工妹,也有身家过亿的老板,我觉得这才真正是21世纪的大的人情味。
  
  一个上海人家
  
  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在上海有一远房亲戚,我随她走进一个上海人家。这是一个徐家汇70多岁的老太太家(丈夫去年走了),住二房,一房500元出租,老太太去年得了一次中风,行动不便,用房租请了个安徽保姆,退休工资约1000元。她在上海有一子一女。今年过年呢,也就年初二来吃了个饭,平时的兴趣重点是老太太身后那套房子如何分割。
  老太太还有个小儿子,离婚去韩国,三年没音讯,留下孙子和老太太过日子,孩子的妈妈改嫁再生了个女孩,每月也就付200元抚养费,过年来了一次,给孩子200元红包,但说明二月份的抚养费就不付了。
  孙子在南丹路读小学,功课尤其是英语一般,她们想请我教教他,我又给了个承诺。去到家里一聊,发现男孩其实很聪明,只是缺乏指点,因此给他制定复习预习的学习程序,指导学习方法,纠正英语发音和写字姿势,用赏识教育方法鼓励他的自信心,几个小时下来,孩子就有了很强的依恋感,我也有了点被人需要的快感。
  想想我这个上班时间时薪近百元的家伙,每周免费花4、5个小时给他扮演爸爸的角色,只是感觉被人需要,只是希望他能成才,我想上海人一定会认为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戆头(上海人傻瓜的意思)。
  
  归属感
  
  只要你不会说真正的上海话,不管你的户口在上海或在上海呆了多少年,你在上海都不会有“这是我的城市”的感觉。上海人的排外沉浸在文化的最深处,我特别感觉上海人和一个最排外的岛国民族是多么的相似,而且这个岛国民族在世界上也同样不讨人喜欢。
  每一个到深圳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深圳,即使有些人离开了深圳,他们也对深圳怀有深深的依恋。这是深圳的无形资源,但好像市政府没有好好利用。
  
  老人生活
  
  上海是个老龄化社会,出去一走,到处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不象深圳,青春美丽的姑娘们构成城市靓丽的风景线,上海市政府似乎对老人的安度晚年并未有什么安排。下雨天他们就蹲在家里,难得的晴天,他们就搬把藤椅聚在一堆晒晒太阳,无聊的晚年。
  早年老人到深圳都感到寂寞,孩子忙于上班,小区老人少,电视大多看不懂(粤语),因此呆不住。但现在不同了,老人多了,早晚在一起健身,来往也多,电视节目也不少,气候又好(夏天都比内地好过),深圳已成了老人的乐园,我看他们的精神面貌比上海老人好得多,百岁老人的数量在快速上升。
  
  徐家汇的书店
  
  徐家汇有个美罗城,是个综合商厦,别的没什么,四楼有家书店值得一提。那书店的书倒没什么特别,也不大,特别在他们的儿童购书区铺了塑胶地板,小朋友可以或坐或躺,在那里自由看书,也没人白眼没人赶,其它的地方有些连排的凳子,也是给人坐的。啊,在上海这个如此精明和小家子气的地方,还有这样“异类”的地方,真正值得一提。
  深圳的人均购书金额全国第一(顺便反击一下“广州深圳是文化沙漠”的谬论),深圳书城的安排人性化差一些,新的购书中心好一点,但好像还是不如那间上海书店。
  
  上海航空公司和深圳航空公司
  
  过年回来坐上航的航班,惊喜地发现经济仓座位的前后距离挺宽敞(这倒不小家子气),正好空姐推销上航的常旅客计划(就是坐它的飞机累计公里数送机票),就要了一份表格,粗粗一看,它要你填了表寄给上航,上航再把卡寄给你,而这次的里程还不算,哈哈,算了
  深航的座位一直很宽敞,它的常旅客计划我也参加了,空姐当场收表格、送卡、把本次里程计入你的卡中。
  上海人哪,做嘛要做,爽嘛不爽,你们看这篇文章里的事情都有这种味道。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建筑很大,让我们去看看: 进任何一个阅览室都要办证,一个月的证也不贵,10元,你想进去随便看一下,这10元你花得不爽了吧,上图大约是想搞个门槛把你这种“闲杂人等”挡再门外。好,再看外借吧:本地身份证或上海居留证 哈哈 普通外借押金100元(我玩个雕虫小技,办了个这种证,唉,值得瞟一眼的书实在不多) 参考外借押金1000元(跨过这个门槛,也不过多借点7年前的书和外文书,我没劲了) 哈哈
  深圳的图书馆随便阅览,办证凭身份证,一般押金100,只有蛇口工业区能借外文书的押金200元。
  我在上海经常感到他们有些硬件好,但软件不行,上图是典型的例子。这使我想起了大清的北洋水师,尽管装备有克虏伯的大炮,舰艇的吨位也超过日本,但小日本去舰上一看,大清的水手在炮管上晾衣服,就断定这支舰队不行,后来北洋水师果然被小日本全歼。上海的这种现象十分清楚地反映出:上海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已不足以和他们所拥有的硬件设施相匹配,上海人的小家子气将束缚他们的思想和创造性,上海的颓势很快就会显现出来,而这种颓势将由房地产市场的滑坡直接引发,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不能阻止这种滑坡的。。
  如果长三角还依赖上海作为龙头的话,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也将陷入沼泽。
  如果中国对长三角过于依靠的话,中国的增长极限将提早5-8年来临,那样的话,我们赶超小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收复台湾都会是个大问题。
  魔咒啊魔咒,既然已经说出,就看聪明的人们如何破解吧!!!
  
  商家的服务
  
  虹桥的家乐福被上海同事号称亚洲最高档,看她买个名牌咖啡机,不好用,想换,不行,店家也有7天退货的条款,去退吧,可以,但必须出具权威机构的质量检测报告,oh, My God, 一个咖啡机,哪里去检测啊? 最后只好算了,哈哈
  我在深圳山姆会员店买了个超大冰箱,商店免费送回家,oh, My God, 厨房门太小,我马上给店家打电话要退货,人家怎么说:“没问题,但回来的运费你自己承担,不好意思。”
  
  小商小贩的不同
  
  买菜吧,你说买一斤,一定塞给你一斤半以上,问问价钱不买的话,会遭白眼和嘀嘀沽沽。他们介绍商品呢(上海还有很多不开架的商店,可能人力便宜吧,如药店、食品店),一定从最贵的开始。
  (深圳)要多少,称多少,问价不买也没关系。 好像深圳不开架的东西不多,所以没印象了,促销小姐也介绍,但只要你说声自己看,她们就会站在几米远静静地等着为你服务。
  
  服务行业的习惯
  
  买了洗衣机要店家上门安装,他们会要求你哪一天等在家,好嘛,你得用一天时间,有事跑开没装好,那另约一天等吧。
  (深圳)安装店家会就顾客的时间,一般精确到小时。顾客不小心误点,安装工人也不会抱怨,他们会抓紧装好到下一家。
  
  男人和女人
  
  上海男人经常是国人的谈资,可惜在我的单位,男人除我以外都是老美,对上海男人的接触都是面上的,但感觉他们一般倒也细致负责和善,但总是少点男人的气概,这从上海缺少知名的创业型企业家(民营)也可看出来,上海从来没有深圳华为、中兴、万科、金蝶这样的有创造力的企业,上海的男人缺乏创业的冲动,这可能和他们的雄性激素较少有关,他们的面目更女性化,上海男人包二奶的好像也没有深圳普遍。
  上海女人一般比深圳女人更小资一些(打扮、谈吐、味道),由于深圳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气候温和,女人在性的方面更开放,而上海女人给人更多被呵护、娇滴滴的感觉,比较容易吊起来卖。但我感觉深圳女人更充实和幸福些,她们会在休闲时间出去Happy(包括购物、泡吧、跳舞、吃饭等等),而上海女人呆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性方面走二极发展,有很保守的和很开放的,看人。平时她们喜欢嘀嘀咕咕,姿色也算有姿色,但就是没什么绚烂的色彩,也是不爽的感觉(哦,我可没打算让我的那些漂亮MM同事和朋友看到这篇文章)。
  一句话来说吧,深圳女人活在本色中,上海女人活在算计中。
  上海女人的驭夫术颇为了得,我看到的夫妻都是女主外的,至于谁主内嘛,既然外都女主了,那就不必说了,男人被驭得服服帖帖,自然少些花花肠子,但也少了男人气。
  上海宝钢的谢企华和上海光明牛奶的女老总也就是只能在上海这种文化背景才能成功吧?
  
  街景
  
  上海的城市倒很大,但各个区都差不多,到处都是房子,没有什么特色,冬天是那么阴冷多雨,气候不好。上海的绿地是十分珍贵的,小小的几百棵树栽在那里,地图上就敢标是个公园了。过年我们单位40%的人飞去深圳晒太阳,去了才知道什么是人居环境(深圳),什么只是房子(上海)。
  
  文化
  
  上海好像没什么比较大气的文化气息,巴金是多少年前的古董了,余秋雨的东西只是文人墨客的无聊感叹而已,除了有时在饭店吃饭时看到的独角戏(都能听懂,但觉得不咸不淡,不幽默),上海本土真看不到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深圳这些年倒还有些如《走进新时代》(歌曲)、《钢铁时怎样练成的》(电视连续剧)等有全国影响的作品,还出个钢琴王子李云迪更是上海没法比。就这问题讨教上海MM,她们说上海有卫慧,哦,《上海宝贝》,我差点脱口说,广州还有木子美和《遗情书》呢,想想不妥,算了。
  上海人能自豪的只剩下“文化底蕴”了,但“文化底蕴”是个什么东东,太虚无飘渺,希望他们的“文化底蕴”能产生些我感受得到的东西。
  
  治安
  
  “上海的治安:我在深圳六年,没丢过手机,到上海一个月就丢手机,这也许是个别现象。 ”
  在第一版发表了上面那段关于治安的话后,沪深二地的回帖一致说我胡说和错了,我想大家是对的,我在深圳的环境和交往圈子受保护较好,离刑事案件较远。总体而言,深圳的贫富差距更大,外来人员无生活来源时压力更大,深圳治安任重而道远。
  
  交通
  
  上海司机一般会闯2-3秒的红灯(不多,他们掌握得很好),塞车时喇叭声响成一片(上海禁止鸣笛),行人闯红灯比较多,上海购车还要买牌照费(几万多,这上海市政府够黑的,绑架了全体上海市民,逼得不少人上外地车牌,那么上海交警就在路上严查、刁难外地车,相对提高上海车牌的“价值”,这和当年深圳街头严查暂住证,以保证深圳暂住证的“销售”是一回事),停车费一般比深圳高。
  由于上海的大而无当,从一地到另一地难得不要倒车,电话生意最好的是公交咨询台,问路的太多,一分钟1元,好赚吧,哈哈
  深圳司机也想闯红灯,但被电子警察的抓拍和罚款(白天400元,晚上500元)挡住了。基本没有喇叭声,行人闯红灯比较少(有深圳朋友对这句话有异义,你来上海看看就有比较,上海很多路口的车道是分别放行,人们经常穿过已经停止的车道,堆在马路中间等另一个车道停下后过马路,而此时却一直是红灯)。
  深圳的出租车贵全国第一,而且黑车太多,这一点深圳市政府的处置是不恰当的,他们应该是能解决问题的,唉,也许主管单位缺点大智慧。
  
  超市
  
  在上海家乐福买东西时(如食品),售货员的标准动作是用塑料袋装好东西后,把塑料袋的封口卷起来,然后把价格的标签贴在二边的接缝处,我在工厂管理时搞过动作研究,这明显是效率不高的,回来想想,觉得超市是担心顾客偷偷换掉塑料袋里面的货。
  深圳沃尔玛,售货员把东西装袋后用封口机封口,价格标签就贴在塑料袋上,买蔬菜、西瓜,就直接贴在东西上,我问售货员不怕我换标签,她笑笑说相信我。我的上海朋友后来告诉我:上海超市有人把烧鸡带到厕所吃掉,把袜子带到厕所换上等等(真精明),我说深圳超市以前也有集团作案,偷胶卷等高价物品,但不普遍,算刑事案件,那上海这样呢,恐怕是普遍的贪小心理吧。
  
  房价
  
  上海的房子售价和租价相差太大,如50万的房子加上所有家电和家具(中档装修)月租只有1600元(在虹桥古北),除去家电家具装修的折旧,房屋本身的投资回报不到3%,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没有投资价值。
  深圳同样环境、地段,楼龄低得多的房子价格是上海的一半,至于那些依山傍海的别墅,因为上海没有(上海最好的地方只能看看黄黄的黄浦江江景),不说也罢。
  
  财政
  
  上海人口1600万,周边总计2500万,GDP大约第二,财政收入第一
  深圳 普查 700万人口,估计1000万, GDP全国第三,财政收入第二
  
  人均收入,所有人都认为深圳的收入高于上海,但Sorry, 没数据,不能乱说
  
  分析
  
  外企和外资大规模进入上海带来了上海这几年的崛起,但上海的本土企业却并不强大(宝钢、通用汽车等只是国家的照顾),上海在国内的知名品牌并不多(上海延安路上安排有知名品牌宣传,一路过去,也就光明、恒源祥、上广电、东方航空在全国有点名),本地人一般只想找个好工作,创业的想法不多。外企进入上海很多是基于对老上海十里洋场的良好回忆,和深圳相比,上海更象一个消费性的城市,物品丰富,生活节奏适中,但上海的消费并不划算(可能古北的东西比较贵),比如饭店的出品吧,精致比不上广东,实惠比不上国内其它省市,宰宰上海的冲头还行。
  如果热钱撤走,上海的房价是否会回落呢?上海的经济是否会有一段艰难的时光呢,只要看看香港就会比较清楚了。
  
  结语
  
  没想到一下写了那么长,让大家看累了,以后我还要去成都、北京、青岛、武汉等等等等地方,我会把这些城市都尽量发掘发掘,和深圳作个比较,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感受
  
  嗨,有希望沟通的请发hw161@163.com 广交朋友
  
  
 
离线linda_flz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5-06-09

真冷清啊,居然没人扔砖头的说

[em06][em06][em06][em06][em06]
离线江南

发帖
14486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5-06-09

呵呵,不好说,俺住乡下,也没去过深圳,不敢妄评~~

2D,EWk/4  

[em01][em01][em01]

2D,EWk/4  

不过,好象感觉有点偏面~~只能这么说了~~

2D,EWk/4  

有些地方、现象并不象楼主说的~~

2D,EWk/4  

但也没必要和你争,所以就......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呼号:BG4CBI
车会是我家 关心爱护靠大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