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追寻上海》——奉贤漴缺(2)
U(P^-J<n1 U(P^-J<n1 2006年6月,笔者去那边见到的漴缺集镇已不能称之为集镇了,沿沪杭路的地方厂子和小店倒有几家,走下砖石叠垒的“楼梯式”下坡时,一条老街的痕迹能依着斜铺的青砖看出一些,清幽磨亮的砖迹依稀能看出曾经的人来人往,除老街旁一两幢老宅外,附近各种房子错落盘旋倚居,有些房子已经房东到别处安家,借给外来人,换了面孔,一扎堆的房子里,南北向的短街向东拐进一个有水泥搓衣板的小场地,前后房宅间或着菜蔬,有当地的老人正在平房里注目的看电视,绿竹夹杂的小河青石滩渡上,有三两小孩正认真又不认真的钓鱼,似乎把人带去了童年的时光。
U(P^-J<n1 U(P^-J<n1 越是少人的地方,越有了幽淡清闲的气息,我想一部分也得归功于它曾经的历史,才把这一切打磨的看上去沧桑而亮堂吧。折回来,沿老街的通道向北,小水泥平桥和湖光水色及乡味越来越浓郁的房宅催促我的脚步不许停下,一直向北,向北,在走过桥的一刹那,心里也微妙着感觉着城里和城外的关系,虽然可以说是最袖珍的城乡版本,而所谓集镇也几近无沿街的店了,许是一种特殊的感韵吧。
U(P^-J<n1 U(P^-J<n1 向北走上草繁争翠的土路,挨着怀旧的木槿树排列的墙园,看到了泥草半掩的几根粗大古拙的黄砂石柱,见有一农妇正“打油菜子”,旁有一临时房子,忍不住问:阿婆,这些石头是要来做啥啊?“奥,这瘩么原来是龙王庙,这是以前的庙柱子。”笔者西旁边的河就叫梅林泾,梅林泾长度2.59公里,《漕泾镇志》载,“梅林泾东起运石河,西至奉贤区胡桥镇界,本镇境內1.25公里,1959年疏浚。”
U(P^-J<n1 U(P^-J<n1 崇祯六、七年(1633~1634年)两年之内,漴阙(今漴缺)一带土塘连溃五次,海水大入,成片农田成为斥卤,松江府人心大恐。1628年始任松江知府的方岳贡正觐见朝廷归来,得知这消息后,力排众议,决定建造石塘。此塘是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在筑塘过程中革除弊端,使石塘工程顺利完成,因造塘严厉致人诬陷被捕,百姓拥至官府为他辩冤,最后由朝廷查明确无其事,恢复官职并提升为左都御使兼东阁大学生。正因为在百姓中威望极高并为了做了一件大善事,当地百姓自发建造了“捍海公祠(也称报功祠、城隍庙),把筑塘功臣方岳贡知府老爷供于祠中。这江南第一石塘筑成后,时有文人钱龙锡还著有《漴阙捍海石塘记》,听捍海一语,就可得知当时海患和石塘及筑塘者上下一心对预防震慑海患的决心和气势。这处石塘现在就静静的雄卧在漴缺老街南,沪杭路南百米处,绿树乱草高土坡掩映,才不致让人发现,据说,今年被列入了市级首批免费对外开放的文化遗址之一,与日益增肥壮大的化工区越离越近。
U(P^-J<n1 U(P^-J<n1 河东、西岸分别是龙皇庙和为祭祀明代筑塘有功者方岳贡而建的捍海公祠,两庙都建于明代,两庙隔河相望,中间有座“运通”环龙石桥,1958年捍海公祠(城隍庙)、古石桥(环龙桥)被毁。两庙一桥同建于明代,俗称“庙里桥,桥连庙”。每年农历8月18潮头生日,为龙皇庙会,相传这一天搭台唱戏,烧香拜佛,纪念功臣,祈求神灵,梅林泾两岸人来人往,一派繁忙和热闹。
U(P^-J<n1 U(P^-J<n1 如今梅林泾东的捍海公祠遗址上是几间弃用的仓库,估计就是58年的“产物”,房后几根大小不一的石柱堆垒一处,半掩半露,仓库现外借他人了,笔者看见有一阿婆模样的人在黑漆的主间忙碌,有闪烁的庙宇里类似的烛火,大约她作为主持着小有规模的庙事,延续着简单的规模,也许每月“初一、十五”仍会有人来烧香吧,而谁能想象或说理的清那时捍海公祠最初的来由和最鼎沸的时光,知道的人时间推移会越少,而这种百姓为清官报恩造祠供奉的行为无疑是双方的难得和可贵。
U(P^-J<n1 U(P^-J<n1 从漴缺老街到漴缺古石塘,到梅林泾东属漕泾沙积村的“捍海公祠”,这一块土地都在沪杭路畔,笔者发现,许多与化工区“有缘”的建筑都纷纷在升腾起来。
[ 此贴被文艺委员在2006-07-20 18: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