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照片地址:
http://www.xinjs.cn/read.php?tid=19229 {S:3
FI {S:3
FI {S:3
FI (二)感觉泖港中大街
{S:3
FI {S:3
FI 一行人上岸后,向最近的一户农家打听了泖港镇的方位,就沿着胡光路、新泖公路骑游,到了一个能看见斜拉索大桥的地方,大家似乎都摆脱了七月第一天热浪的侵袭,纷纷叫起来:泖港到了!泖港大桥能算是泖港的标志了,奇伟雄健,横跨竖潦泾,据说,是当初造南浦大桥的一个“试验桥”,但不管怎样,于我们和泖港人总有一股豪气勃发,中南路口的两对石狮倒是别有趣味,古味是有的,但放到我们要去的中大街口似乎更为妥帖些。
{S:3
FI {S:3
FI 泖港镇旧名氽 (tun)来庙,镇因庙冠名,《金山县志》载,氽来庙,在新农三图,又名日晖墩庙,初建无考,乾隆五十九年、民国二十二年,先后三次大修,1958年拆建为仓库。从地图上来看,新农三图村在大泖港畔与泖港一水相隔,渡船即到,故一种可能是庙在新农三图,此地原属泖港,另一可能是庙原在泖港这边,因扩河移建,还有一可能是庙在新农,但叫响了北岸的一方镇名,因手头无据,均是猜测,但可想而知历史上两地的关系应是非常密切,河北的去烧香拜佛,河南的上泖港喝茶购物这都是有可能的。而《松江县志》载,1966年10月,松江、金山区域调整,把原金山的泖港划归了松江,把松江的山阳、漕泾、朱行、枫泾、亭林划于了金山。泖港镇在清朝是当局拦船收税处,故又俗称卡子,地处江浙沪水路通道,有“活水码头”之称,50岁以上的泖港当地人至今仍把“到泖港镇上去”称为“到卡(卡子)老(上)去”。
{S:3
FI {S:3
FI 泖港镇北距黄浦江2公里,因濒大泖港,故名。清咸丰年间因设卡而形成集镇,镇呈长方形。我们去时候看到的中大街俨然是泖港的“元老级”街道了,到的时候,街面正在翻修下水道或重修街砖什么的,土堆砖残,但仍不影响我们赏阅古街的兴致。先是走入了一个小院落,倚门旁三两阿婆阿婶正闲聊,一边正做着手工活, 有架着老花眼镜,正甩臂走针的,院落里闲置着一些纺纱的摇车,让人忆起更老的时光。
{S:3
FI {S:3
FI 沿街走,两边延绵着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往巷弄里走,里面还有还有错落的民居,平房,青黑瓦,木门,石灰墙前斜长几棵长长茎杆深红花朵的植物,与旁边漫墙“爬山虎”、低矮竹篱笆、门上的圆形镜子、用砖垒起的搓衣板、缱绻的四五小猫,葱茏植物,甚至屋前宅后的一小块菜蔬,无不让人心中摇曳起淡淡的80年代的情怀。
{S:3
FI {S:3
FI 折出来,朝老街里走,街铺不多,偶尔有泖港老饭店的招牌映入眼帘,还有一家卖杂货的小店,算盘放在柜台的外边,门板一块块放在沿街墙上,一旁就晒着小红辣椒,窗口弄角有人探望,有阿婆拿着蒲扇站在街沿石上,默默注视我们的举动,老街的一切都泡在在正午的日头下。
{S:3
FI {S:3
FI 在小店旁发现了一个很有纵深感觉的长廊、或者说通道,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有顶的巷弄,远远的,未及我们走近,有人朝我们张望,似乎他们猜疑来了客人或熟人,弄口摆着竹椅,吊着竹篮,望里走,发现弄低拐弯处竟然有个理发店,店主和几位阿婆围拢来,很友好的招呼我们:“随便拍吧,喏,这边都是老房子,原来文化馆那房子最老,敬老院以前那也是老房子云云。果然收获不错,黑瓦、墙角点缀着错落的苔草,有青青野草抓着屋檐,斜长开来,对着理发店一些少见了的剃头刀具、铁板转椅等一阵狂拍,泛起了老人脸上的笑纹,待走时,老人们与我们却聊起了一个现代派的问题:屋子漏啊,也不知什么时候拆呢?从语音语调里能感觉到了一种长久沉浸在一种氛围里的”审美疲劳“,而对于我们,却不同。
{S:3
FI {S:3
FI 又拐入了另一个弄堂,竹躺椅、竹凳子、竹椅油红发亮,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了,一位白发老人家面对镜头说:“拍照么,让我准备一下嘛”,说着放正面前的搪瓷杯、摇起蒲扇,松瘪的嘴连同满脸的皱纹舒展。在街东头意外发现了一幢已去顶的西洋建筑,上写:泖港粮站,侧旁书:泖港贸易货栈,只怀疑以前是某位乡绅的私宅,后被充公做了集体的房子,墙另一面是什么无从得知,但房宅的窗门砖饰仍能窥见当初主人营造此楼的精到之力和中西美雅之风。
{S:3
FI {S:3
FI 沿着大泖港岸走,篦子盛着绿豆在屋顶晒阳,丝瓜攀着木枝正试着爬越围墙砖镂的窗,白乌枣老树仍然围在院落老墙的中央,只剩几面墙的屋里玉米和野草什么的自出自长,一扇没有关窗的房内垒聚着酒缸,尚装沙等物资的码头,长满水草的渡口,在象我们暗示着那一段连同中大街最鼎沸的时光,那时啊,可以试想,大泖港上舟来船往,没有机器的喧响,只是,默默的,喧闹的,大泖港繁忙,中大街琳琅。
{S:3
FI {S:3
FI 氽来庙,河对岸不知还在不在?如果在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式面见你我世人呢?在泖港河畔,天主堂聚会点唯一能辨的是“十字架”,其他,一切从简,这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快餐”品性吧,由一个庙宇、一个“卡子”、一个大泖港河连起来的泖港历史啊,今天巨变,新房北迁,水利之便变成了陆路迅捷,城镇角落充斥陌生外乡人面孔——又涌来了移居的一代,中大街上的年轻人走出老房,有的越走越远,空留下变老的爹娘和用建筑用回忆筑起的光阴,住老宅院的阿婆说:这些房子,外国人来了,看着触气。
{S:3
FI {S:3
FI 面对历史和现实,我无语。我想,有时候,无语比有语更好。
[ 此贴被文艺委员在2006-07-23 09: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