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地址:
http://www.xinjs.cn/read.php?tid=19169 {S:3
FI {S:3
FI {S:3
FI (一)小泖港的朱家庄渡口
{S:3
FI {S:3
FI 小泖港在朱泾镇北端,西接朱泾主河流之一秀州塘,东衔大泖港。朱泾历来是水系发达、河流网络漫布的地方,在公路体系未形成前,“船水模式”大行其道,造就了朱泾通浙连沪的地理身份,历史上曾是粮棉鱼米之乡,“朱泾锭子吕巷车”远近闻名。
{S:3
FI {S:3
FI 朱泾西北近枫泾泖桥南古时是泖湖长泖地区,而小泖港之名与古时泖湖所处位置应是有渊源之缘的,如此,可以从原松江新五的泖田、东有大泖港、泖港镇的得名窥见一斑。另朱泾解放前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交通没今天便捷,当时出门以船为主,其时有十三个渡口,随着公路相继建成,桥梁陆续架设,渡口减少,据1992年版的《金山地名图册》标绘,尚有晒花埭渡口、新镇渡口、斜径渡渡口、与兴塔(现属枫泾)的下坊渡渡口、朱家庄渡口和小泖港渡口,其实一些渡口估计也仅剩地名,“名存实亡”了,前不久去新镇,倒是听说了那渡口又要开船的传闻。目前为止,朱泾渡口屈指可数,几乎绝迹。
{S:3
FI {S:3
FI 朱家庄渡口相对小泖港渡口在小泖港西边,我们热爱人文历史的一行三人,从朱泾临源街北的前进路走,一路沿着高大的泡桐树影往北骑行,到小泖港的百米处,已是泥路,路旁菜蔬和树苗遍布,越是近河,越是苗木繁多,映入眼的先约是抽水的机房,门敞无人,走过,沿一曲径通幽的小路推车行,窄窄路旁仍是高长阔叶的泡桐树,透过树缝叶隙,小泖港的身影已然移入了我们的视线,一条宽约五六十米的大河,河水有些急促的涌流,水质倒是干净舒爽的,偶尔有一团“东洋草”样的水草漂流过,有沿岸处各类水草争相蓬勃,各有风致,对岸直长的衫木树象一排并连着的绿士兵,把天衬托的蓝而空旷,把水修饰的活而韵味。正在我们赶到渡口时,上一班的人到了对岸,连忙隔河远远吆喝:“哎——”,那边船家大声问:“要船么?”“要,把船划过来哎——”在这当口,我发现我们这边有一个水泥方形房子,有着以前汽车小站的模样,应是乘客临时休憩和避雨的所在吧。
{S:3
FI {S:3
FI 船在老人摇橹和撑杆的努力中,夹杂着水流摆布的船动,一点点从小点到大些到近脚,我们依次把脚踏车放到了这只不大小的铁船上,船头有些黄漆,有的地方已经磨出了船本色的锈红色,在船上有一个半旧的救身圈,绳索什么的,船稍上还有一块磨的有些亮的“抛锚石”联系着栓船的尼龙绳索,老人先是用竹杆抵着河岸麻利的让船驶离,靠着惯性,船荡出一段,又用橹摇起来,老人白胡子拉喳,戴一顶黄色草帽,满面沧桑的驶摇着橹,掌握着船向。面对湖光水色、波光树影、大河渡舟,感觉象久居城市的人刻意去找寻的一次渡船体验,其实,在朱泾的小泖港上我们就可以找到旅游的心情。我不由的问:“老师傅,在这渡口摇船多久了?”“两年多了。”再问什么,老人不知是性格使然还是面对渡河的局面,看样言语不多,只顾忙着手里活,我也不多问了,正在这时,船到河中央,突然船体剧烈晃荡起来,吓的同行的人纷纷收声和“暗自祈祷”,所幸,在“东荡荡,西晃晃”,穿过河心后,船终于归于平静,一行人才吁出了一口气。
{S:3
FI {S:3
FI 待到船到岸,我们下船,又载着乘客摇出一段后,我们才想起问一下:“阿公,渡船最晚到什么时候啊——?”“六点多吧——”。我们在水衫树下目送着船远去,又盘算和打理起去泖港镇的方向。看了两岸有些光亮的渡口,和这条连接两岸生活悠悠往返的船,那个老人和一辈辈摆渡人的故事,船上与老人相伴的红灯牌收音机的“咿咿呀呀”清亮飘渺、余韵连连的越曲,无不让我的心灵充满丰盈和无限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