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车理念:车是可以修复的
有朋友去德国,回来喝酒聊天的时候谈了一点在德国的见闻,听了深有感触。
德国有30%以上的人习惯于出门骑自行车,经常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德国白领骑着自行车,背着款式各样的背包穿行在城市乡村,而且德国的公路也为这些骑自行车的人做了充分的环境准备,公路最里侧是人行道,其外是自行车道,中间是汽车道,秩序井然的同时也令人赞叹德国人民的整体意识,在德国,没有多少人会为了面子买车。
朋友是汽车专业的人,他在德国之行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德国的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说的: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不能修复。
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德国人的造车理念,了解一点德车为什么会响誉全世界的原因。
作为少数的几个高速公路不限制速度的国家,德国人在做车的时候特别注重安全因素,即使是平民用车,也经过层层工序和严格的标准才予出厂,激光焊接,空腔注蜡这样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儿,就是发扬光大自德国。由于高速公路并不限制速度,使得德车的最大功率输出往往在高速状态下实现,一辆德国车也许在起步的时候比不过其他车,但是高速上德车则优越性能尽显,无论动力还是操控,都令人无以复加的兴奋和满足。
从德国折射回中国,我们就看到了两种用车理念的差距和冲突。
德国人只讲究安全,无论哪方面都要尽力做到完美,因此导致的高昂的价格则不在考虑之列,作为工业最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德国人的经济水平是中国人目前难以企及的。更因为汽车已经成为普通的家用品,德国人反倒不怎么注重买什么样的车,开什么样的车,在他们看来,德国的公路上跑着的车都是安全的。
中国的汽车工业和市场则远远未达到这样的地步,更多的时候,国人选择车的标准与德国人的差距显得非常明显,作为一辆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好车,首先要有大气漂亮的外观,其次要有丰富的配置和内饰,还要有符合自己经济能力的价格,最后才会考虑安全性。
写到这里我不禁慨叹,中国的汽车工业实在是太薄弱了。
回顾过去,其实很多新崛起的汽车制造强国,在刚刚起步的时候,都不是以安全性为首要目的,例如过去的日本和韩国车,无一不是以漂亮的外观和丰富的配置来吸引买车人的眼球,现在的中国民族品牌走的也是这条路,只不过起步不久,连外观的漂亮也不能做到,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连资金都极为匮乏,难怪有人感慨:奇瑞连平尼法尼亚的设计都没钱买到。
仅仅从设计制造理念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德国的确是发展了数十年的老牌汽车强国,也只有把外观内饰这类东西摸透了,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到汽车的内在品质,开始强调安全性能。
其实德国的做车理念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以上海大众为例,无论途安,POLO,都可以说是德国车的代表作,当然我指的是平民用车,非要拿F1来比我也没办法。途安和POLO在欧洲非常盛行,进入中国后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冷场,尤其是途安,堪比轿车的操控性能,堪比SUV的动力性能,还有长达三十多米的激光焊接工艺,都可以说是经典之作,唯一令途安遭遇慢热的因素,只能是价格。做工精良带来的高昂价格是中国百姓无法承受的,而天生好面子的国人是很少会用买一辆中级轿车的钱买一辆途安这样的多用途车的。POLO的销量虽然还不错,但是依然无法与欧美的销量看齐,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段新闻,一辆POLO从立交桥上掉下来,司机被送医院,只是轻伤,POLO车架基本完好,有效保护了乘员,群众都在议论这司机如何的卤莽,业内人士却能一眼看出POLO的坚强程度,倘若不是POLO,那么高的立交桥掉下去,估计司机是不能生还了。POLO以其优良的安全性和动力性能赢得了西方人民的赞誉,却因为空间狭小而不太受中国人的欢迎,与途安一样,不能说车不好,只能说嫁错了门。
而今上海大众也已经开始在改变这两款车的现状,增加配置,降低价格,以本土化的方式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这种外国车进入中国后的本土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否则就要招至非议,遭遇慢热,上海大众这么做也算走对了路。但是我依然崇尚没有本土化的途安,POLO,那代表的其实是德国车的精髓所在,我很欣赏那个德国汽车业内人士的话,“车可以修复,而人不能”。
我国的民族品牌正在崛起,那必将是一个由外观到内在,由配置逐渐丰富到操控和安全性能日渐提升的过程,只有真正注重安全性的车才能说是一部好车,因为车还可以修复,而人只有一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