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金山亭林很久了,倒不是歌手韩晓〈我想去桂林〉里的托词,只是对于那样一个深厚人文底蕴的地方,总是想在去之前多些了解,追寻和阅读古物时才会变的多一层感悟。
-BV8,1 -BV8,1 第一站是亭林古松园,复兴中路106号。园门对面竖立着镇政府造古松园的石碑和铭文,大意是:元书法家杨铁崖手植罗汉松,称铁崖松,已六百年,为保护市级文物,故造古松园。依狭长园门入,是袖珍小院,透过用瓦叠饰的窗,隐约看见里面的古松。不直接开门见松,我想,这大概是设计者为保护古松,增加整体环境趣味吧。
-BV8,1 -BV8,1 沿充满中国江南园林意境的小院,两边两扇拱门其一入内,有小桥、假山叠石、小亭、名“松风草堂”砖木结构,飞檐翘角的房子,叫“曲廊”的回廊,满目草木葱翠,一片幽然。被圆形石栏砌在院落正中的正是650岁的罗汉松,此松是元末文学家(诗坛领袖,其诗称“铁崖体”)、书法家、画家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原籍浙江诸暨,徒居胥浦(今金山),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十寿辰时所植。后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也称这树为铁崖松。入秋后,树的针叶有形似骨牌点的黄色斑点,故又称骨牌松、剔牙松。树高7.2米,胸围2.8米,蓬径4.8米。古松遒劲略斜,底部残破成一半,树身整体却油光发亮,生气勃勃,参天生长,枝干拔长错节劲韧,老当益壮,仿佛能让人读到历史的沧桑留痕。其实,古松就是历史的“见证人”,站在树下,思绪翩然,教科书中许多概念化的东西在这里找到了最直观最流畅的形象。罗汉松是古松园最大的看点,建“古松园”在当时的上海,是首个以古树为主题的景观示范点,约1亩地。
-BV8,1 -BV8,1 罗汉松相邻的北侧是一棵厚壳松,与罗汉松的褐黑油亮相比,树身淡土黄,较圆,枝干挺直。据旁碑石介绍,植种于清同治年,据说,是亭林同善堂种。
-BV8,1 -BV8,1 厚壳松旁有一古井,井栏呈八角形,近旁的假石上写“八角古井”。据传,八角井是旧时亭林八景之一,此井应在读书堆东侧(现邮电局)位置,井边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辩,栏下用瓦砌直至井底。不知此井是否属于原古井移来,还是另一古井,因井封闭,不得而知。
-BV8,1 -BV8,1 古松园给人的感觉小却又不小,说它小,是园林高度微缩,用书法类比,是把字写在小玉石上的感觉,用放大镜才能看,但却是精致的。说它不小,当然是指那棵罗汉松等的历史,和一代文化人物和界地的人文气息,作为一个亭林后人也好,一个炎黄子孙也罢,聆听历史,多读历史,总是对增加自己底蕴,开阔个人视野有无穷好处的。
-BV8,1 -BV8,1 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这话很强烈。但多听多看却是可以做的,了解历史才能推动未来,做个心中有家国,有根底的人吧。
-BV8,1 -BV8,1 -BV8,1 -BV8,1 附铁崖先生乐府诗集:
-BV8,1 http://www.zhqm.com/zhohyi/scjs/yuan/y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