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千年的历史时刻伴随着民族的变迁与融合。随着DNA在研究领域被广泛利用,据一些专家的分析,如果以西汉初年的汉人为汉族的标准,我们现在的汉族,种属的纯度可能不足三成,最纯种的汉族应该在云南。 Z!ub`coV[
Z!ub`coV[
五胡乱华、五代十国、宋末、元、清这些都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我们汉人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如果不是从父系传承角度而是从血统比例来说是否属于汉人朝代就很值得商榷了。李渊的父亲即使是纯汉人的话,他母亲和妻子都肯定是纯鲜卑人,这样李世民的血统就已经是1/4汉族3/4鲜卑了,长孙皇后也是鲜卑贵族,李治也就1/8汉族血统了。 Z!ub`coV[
Z!ub`coV[
因此,我们多了解一些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演变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56个民族大多是汉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进一步细分,也包括一些外来民族的加入。除了汉族以外,古代民族主要有最早的犬戎(匈奴)、姜戎(羌)和东胡(乌桓、鲜卑),后期又有发展起来的肃慎(女真)、高句丽系(并非朝鲜人祖先)和外来的突厥系民族,还有许多民族从这些古民族中分化出来,包括契丹、蒙古之类,又有民族间通婚产生的新民族,好比铁弗,分类不一而足。这里先介绍一下我们比较熟悉的匈奴和分化出大量后期主要民族的东胡族(成吉思汗就是东胡人的后裔)。 Z!ub`coV[
Z!ub`coV[
Z!ub`coV[
Z!ub`coV[
匈奴 Z!ub`coV[
Z!ub`coV[
中国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即匈奴)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Z!ub`coV[
Z!ub`coV[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战国末期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Z!ub`coV[
Z!ub`coV[
公元前3世纪匈奴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Z!ub`coV[
Z!ub`coV[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Z!ub`coV[
Z!ub`coV[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右贤王率领四万余人投归汉朝,单于及左贤王逃走。汉朝在东部联合乌桓,西部以和亲(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公主下嫁乌孙国王)、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 Z!ub`coV[
Z!ub`coV[
前73年,汉与乌孙联兵20万进行进攻匈奴,直捣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后来郅支单于则率部众退至中亚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带),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王庭。前36年,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响,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的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Z!ub`coV[
Z!ub`coV[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Z!ub`coV[
Z!ub`coV[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Z!ub`coV[
Z!ub`coV[
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Z!ub`coV[
Z!ub`coV[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351年被汉族人冉闵所灭。 Z!ub`coV[
Z!ub`coV[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Z!ub`coV[
Z!ub`coV[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Z!ub`coV[
Z!ub`coV[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Z!ub`coV[
Z!ub`coV[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亚洲部分的匈奴最后一点残余部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中彻底宣告终结,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于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族。 Z!ub`coV[
Z!ub`coV[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等等,据说有一些目前还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等地,主要是归附了刘氏,胡人附刘,十胡九刘。 Z!ub`coV[
Z!ub`coV[
汉时战败的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两河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在3世纪末,这个几乎消失了的劫掠民族突然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奴人于350年左右侵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酋长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野蛮侵略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突厥人国度。 Z!ub`coV[
Z!ub`coV[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奴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奴。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著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酋长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侵略铁蹄,踏向西方。 Z!ub`coV[
Z!ub`coV[
374年时,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国家。它辽阔的疆土东起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聂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聂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联同被征服的阿兰人,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土,曾被东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内乱以致东哥特人屡战屡败,终于375年投降。 东哥特人灭国后,匈奴人接著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聂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击匈奴军于半渡。匈奴军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西哥特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没法控制管辖下的诸侯和领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诸日耳曼部落,夺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奴人之手。 Z!ub`coV[
Z!ub`coV[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431年,东罗马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奴交纳页税,并允许他们在境内的几个城镇同进行互市。 435年左右,匈奴王阿提拉杀死与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权独揽。他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东罗马缴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断插手西罗马帝国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贡税,匈奴人则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撒。 443年,匈奴攻到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奴订立和约。 Z!ub`coV[
Z!ub`coV[
由448年至450年,阿提拉统治下,匈奴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Z!ub`coV[
Z!ub`coV[
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他带著大约十万名战士渡过了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一百英里内,匈奴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由于长期的征战和战线的拉长,匈奴军中的本族军队比例下降,主要军力开始由匈奴骑兵变为当时欧洲附属国的步兵,由于西欧缺少马匹产地,很多匈奴士兵也得不到战马的补充,开始以步兵方式参战,主力部队的站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451年,在意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受到了遏制,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尽管匈奴人的战力没有被完全毁灭,这埸战役依旧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严重后果。查隆丕尼决战后,阿提拉放弃了一举攻灭西罗马的计划,而是横扫了西班牙地区,掳掠后返回东欧。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尔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动脉破裂。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帝国面临著崩溃的边绿。异族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匈奴帝国最终由于汪逹尔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不见了。 Z!ub`coV[
Z!ub`coV[
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人的时代。匈奴人的疯狂进攻直到今天还使西方人颤栗不已,他们将匈奴人称为“上帝之鞭”,意为人类无法抗拒的惩罚。帝国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Z!ub`coV[
Z!ub`coV[
匈奴后裔中有少量的匈奴邦彻底消失在异国,在东、西罗马帝国军队服役的匈奴军人不少,大多驻扎在北叙利亚、北非洲与南英格兰地区,有几个匈奴邦随西哥特人进入法国与西班牙,有一个匈奴部落随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有人认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这个问题现在仍是个疑问。 Z!ub`coV[
Z!ub`coV[
Z!ub`coV[
Z!ub`coV[
东胡 Z!ub`coV[
Z!ub`coV[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早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Z!ub`coV[
Z!ub`coV[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的一支称鲜卑,都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Z!ub`coV[
Z!ub`coV[
东胡族系产生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Z!ub`coV[
Z!ub`coV[
柔然出自于鲜卑,《魏书·蠕蠕传》中记载:“蠕蠕(即柔然),东胡之苗裔也”。库莫奚和契丹也是出于鲜卑,库莫奚,《魏书·库莫奚传》说它是“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契丹原先与库莫奚、宇文两个部落一起游牧后从鲜卑分离出去,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仑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室韦,《北史·室韦传》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失韦(室韦)”。“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室韦传》,传中称它为“蒙兀室韦”,是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是室韦部落联盟的一个成员。《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学者沈曾植,经过用鲜卑语和蒙古语相比较之后,说“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 Z!ub`coV[
Z!ub`coV[
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 Z!ub`c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