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凌晨3时许,内环高架内侧近吴中路下口处发生一起两车追尾事故。小客车驾驶员醉酒驾驶,撞击同向行驶的洒水车尾部,致车内3死1伤。近几年来,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肇事原因之一,本市仅8月份因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就达10起,共造成5人死亡。 -n5)w*b,
-n5)w*b,
侥幸和自信是违法主因 -n5)w*b,
-n5)w*b,
9月6日深夜至7日凌晨,市交警总队高架支队组织警力,配备专职护士,在延安高架北侧福建路上匝道,对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执法检查,3个小时内,在交警检查的500辆车中,发现醉酒驾车5起,酒后驾车11起,暂扣车辆26辆。 -n5)w*b,
-n5)w*b,
在某著名网站今年进行的关于“反对酒后驾车”的调查,参与调查的2000多人中,有96.1%的人表示知道酒后驾车是违法行为;79.3%的人表示自己曾经有过酒后驾车的经历;51.6%的人表示在喝酒后仍然会选择自己开车回家;37.4%的人认为自己喝酒后仍然可以非常清醒地开车。 -n5)w*b,
-n5)w*b,
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酒后驾车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交警部门相关的宣传整治活动也始终在进行。今年1至8月,因醉酒驾驶被拘留的人数达1156人。即便如此,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却依然屡禁不止、屡查不绝。究其原因,有些司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交警检查不是时时刻刻的,且不一定能查到自己;有些司机则自信地认为自己酒量大,喝一点酒没关系。 -n5)w*b,
-n5)w*b,
女性和凌晨时段违法增多 -n5)w*b,
-n5)w*b,
据交通民警介绍,酒后驾车违法现象的一个突出重点是开中高档车的驾驶员居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应酬多,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名人等有“特殊身份”,车子档次又高,被抓住的可能性小,因此有酒后驾车的“自信”。在最近的几次关于酒后驾车的专项整治中,交警又发现酒后驾车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n5)w*b,
-n5)w*b,
以往,酒后驾车多发生于晚上九十点钟以后,这些往往是从饭局上酒过三巡以后出来的,而现在,凌晨时分也成为酒后驾车的事故多发时段。这些人大多是从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出来,认为自己只是喝了些啤酒、洋酒等,酒精度并不高,殊不知,酒精度不高只是入口的感觉,而酒精在血液中的积累是一样的。记者在凌晨时分的衡山路看到,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市民从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出来,一靠近就可以清晰地闻到满身的酒味,有的径直走向停在路边的私家车,酒后不开车的规定早就抛诸脑后。 -n5)w*b,
-n5)w*b,
以往,酒后驾车多发生在25岁至40岁的男性群体中,现在,女性酒后驾车“异军突起”,特别是女白领。她们大多学历高、收入厚,随着女性思想的活跃,经济上也比较宽裕,同时她们在职场上拼搏的压力比男性更大,于是,只要一有闲暇,同学朋友之间的喝酒泡吧,便成为发泄的重要方式。市交警总队高架支队事故科对近期发生的5起女性驾驶员酒后驾车肇事原因作了分析,发现她们所驾车辆都较高档,有奔驰、宝马、凌志等,且均为白领;当事人有4人年龄在29岁以下;驾龄普遍较短,在2年至6年之间,技术不熟练,加上饮酒造成反应迟钝,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都手忙脚乱,常常“错把油门当刹车”。 -n5)w*b,
-n5)w*b,
事故几率增长16倍 -n5)w*b,
-n5)w*b,
酒后驾车的驾驶者并非不清楚酒后驾车的危害,往往是他们的侥幸心理在作祟,误认为只要喝的不多,或者车速不快,便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n5)w*b,
-n5)w*b,
医学专家指出,酒精进入人体后,其主要毒害作用是对大脑等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抑制。首先,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较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易发生事故。 -n5)w*b,
-n5)w*b,
其次,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自信心爆满,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及自我的控制能力也都下降,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随之下降。通过网络搜索,不难发现这样一些“显著”的新闻标题,“浙江一副科长酒后驾车被拦,拳打交警撕警服”、“副书记酒后驾车被查,一头扎进臭水河”、“检察长酒后驾车在人行道上逆行,致1死1伤”。这些都是在酒精的作用下,作出了非常态的举动。 -n5)w*b,
-n5)w*b,
专家表示,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几率是没有饮酒的16倍。饮酒者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50毫克时,反应能力有所下降;达到150毫克时,反应能力下降50%,动作失调,手脚失控。 -n5)w*b,
-n5)w*b,
中秋节小长假刚刚过去,国庆长假又将到来,亲戚朋友聚会、吃饭、聊天,少不了喝上几杯,借酒助兴,烘托气氛,酒后驾车已经成为节假日或重大喜庆活动中的头号安全隐患。对酒后驾车的处罚一再加重,但总是有人以身试法。如何才能有效地杜绝酒后驾车的行为,仅靠交警部门的严管恐怕势单力薄,需要驾驶人从主观意识上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需要全社会一起从道德上进行约束,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真正成为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