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70年代和80年代普通人结婚的照片...
d6VKUAk'7> d6VKUAk'7> d6VKUAk'7> 三、四十年前,相机在群众中并不普及,去照相馆拍照也就成了一件正经的事情,小孩子满月要去照相馆拍照,一岁留念也是要去照相馆拍照,待到逢年过节要拍全家福自然也是去照相馆。小孩子拍照时,由助手或者摄影师本人手里拿个一捏就会“唧唧”乱叫的橡皮玩具,要孩子看着那个玩具,咧嘴一笑的时候,快门线按下去,所有的灯灭掉,照片就成了。全家福是要按每个人个子高低来排队,年长的坐在中间,年轻的站到后排,后排自然是有凳子来垫脚的,背景有单色的,也有山水风光的。再来说说美女们,当时穿的多是全棉布做的罩衫或者的确良衬衫,千篇一律,又没有像现在拍照个性写真能够拗出那么多的造型,所以照相馆拍出来的片子,差不多也就是大头照,向左上看向右下看的,且没有化妆师这个行当。说到用光,却是非常精到,主光、辅光、造型光、发灯一个不能少,背景虽简单,也毫无“创意”可言,但若把照相作为一门手艺,不得不说工序是非常严谨的。
d6VKUAk'7> d6VKUAk'7> 七十年代时候的彩色照片都是染色照片,先是拍了黑白的,再涂上红色唇膏,把衣服上的小花染红,这样的色调依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色彩饱和度很低,只有大众电影上才会出现真正的彩色明星照片。化妆师这个概念也只有在表演领域里才存在,妆面浓烈,换到现在就有了一个新名词:小舞台妆,当然,如今的小舞台妆变化很多,包括白色假睫毛和在脸上粘贴闪片,两个时代人民群众拍照时对妆面的要求,是从无到有再到精。拍照的姿势因为拍的都是大头人像,只需要用一只手做兰花指状,放在下巴处或者下颌处,面部略带笑容,无需扮酷,作甜美温柔状即可。
d6VKUAk'7> d6VKUAk'7> 70年代后,出名的几家国营照相馆里,有上海照相馆、红旗照相馆、淮海照相馆等,其中王开大约算最有名了,早在解放前就多次为上海重大新闻事件做照相纪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照相行当的行业标准也以他家的为准。但所谓六十年风水轮流转,时光流转到现在,几乎没有新人会想到到国营照相馆拍婚纱照了。
d6VKUAk'7> d6VKUAk'7> 人像摄影业,已从传统简单的照相向多元化发展,婚纱摄影、艺术人像摄影、婚礼录像服务、数码照片冲洗等层出不穷。在只有黑白照相的年代,王开照相馆能吸引如此多的高贵客人,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在没有彩色照相技术的条件下,怎么会出现了彩照呢?当时照相馆的师傅利用油画技术通过对底片进行彩色处理,能让洗出来的照片变成彩色。光质的处理,色温的控制以及如何合理运用灯光拍出理想的人像摄影照片,是专业人像摄影师必须熟悉并掌握的用光方法,烘托主体和画面艺术气氛,这应该是人像摄影师必需具备的资质技术。
d6VKUAk'7> d6VKUAk'7> d6VKUAk'7> [ 此贴被汀蓝在2007-04-25 21: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