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闲人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戴有祺
|12Cg>;j*n |12Cg>;j*n 历史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已,即便是曲曲折折地表现。——戎济方
|12Cg>;j*n |12Cg>;j*n ***************************************************************
|12Cg>;j*n 《金山县志》载:新农(今属朱泾),原名三召址(三道旨),传说清代有陈姓隐士(一说状元)不愿为官,皇帝下三道圣旨宣召,他三拒圣旨,因名。
|12Cg>;j*n |12Cg>;j*n 但新农真的出过这“陈姓”吗? 史志上并无记载。从隐士的身份来说,有藏匿、躲避之人的意思,既然是隐士,一般的,会在自己家附近做隐士吗?从史看来也很少有这样的人。既然是归隐,他姓名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既然有可能这人不姓陈,他真名叫什么呢?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他又为什么要避居此地呢?为了解开这百年之问,莫衷谜团,,笔者查阅资料,并走访当地,掌握了最新鲜的第一手资料。
|12Cg>;j*n |12Cg>;j*n 这事还真的得从一个状元谈起,他姓戴,名有祺,字丙章,号珑严(岩),是松江府娄县(今金山区)横浦、浦东两场盐课大使戴荣庆之子,明末清初历任金山卫儒学教授戴纶之孙,原籍安徽休宁县瑶溪人,世居金山卫行香街映月桥西步云坊(今金山卫镇政府附近)。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一说1717年)。
|12Cg>;j*n |12Cg>;j*n 那么此人和“陈姓”人到底有什么关系,请听我慢慢道来。说到戴有祺的隐居和拒旨,就不能不说到他戏剧性中状元的过程。有祺自小生性聪颖,读书过目能诵,入金山卫学数年,以满腹经纶,书法秀丽,名噪郡内。但其无意仕途,爱好琴棋书画,近30岁那年(1683年),在父祖辈严责下,以童生身份入科场竟中秀才第一名,此后,先后参加江宁乡试和京师会试,分别中举人之冠和第一甲第八名,
|12Cg>;j*n 因母突然病故“尽孝”奔丧,未能参加殿试,于三年后(康熙三十年),才被恩准补考殿试。考官们原先拟定第状元吴昺,榜眼戴有祺,但送给康熙御览时,康熙被有祺一纸漂亮的书法折服,于是朱笔一挥,将戴有祺定为状元,史载:“康熙三十年辛未己酉,賜戴有祺等一百四十八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赐进士及第,进翰林院编修,掌修国史。。就这样,有祺因母故耽误了殿试机会,却在三年后成为榜眼,又凭借书法见长成为状元,真可算有些戏剧性的色彩。有祺文章翘楚,领袖群伦,文从柳宗元,为文奇古,诗宗林逋、范大成,曾结“大雅堂社”。曾作自传《慵斋野老传》,其作在京师。在《寻乐斋诗集》中第一个指出:“松江顾绣始于缪氏”的断论。
|12Cg>;j*n |12Cg>;j*n 说到这,大家不仅疑问,这康熙很看重有祺,待他不是好好的吗?,他怎么最后要“隐居”,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这后来啊不得不说到他的性格上,有祺“自命清高,处世不知伸屈”,想那官场与有祺“桀骜”的性格总是不相合流。适逢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大考中名列三等,被依例降职为候补知县。后又迁职到遥远的北疆庙屯北海克萨旗盟城丞那边,让他“责司海岛事”,名为儒学训导,实际相当于流放万里服苦役了,边疆极寒夜长难熬,这对于出生富足,秉性正直清高的有祺哪受得了啊, 于是他托病再三告假回乡,说是作官,如困牢笼,他发誓无论如何这官是再怎样也不能做了,于是他回到了家乡金山卫。
|12Cg>;j*n |12Cg>;j*n 但在金山卫家里来访者很多,他很厌烦,为了躲避,他就藏到典下桥(今金山卫有老集镇典下桥)好友李盛家,纵情诗酒,琴棋书画,他有时扮作李家推磨豆腐的雇佣,有时上街叫卖,有时雨天穿蓑衣登舟钓鱼,后有次驾舟卖鱼到母舅家门前被识出,被母舅严训一顿,叫他上京去求职,他掩耳不听,不辞而别。三天后他大宴文人雅士好友三十多人,谁知隔天他却不辞而别,隐匿他乡,一说“有祺与豆腐坊主李盛是结为好友的,两人白天磨豆腐,晚上到白泾河畔的草亭内,咏诗弹琴。不料,被家住洛北村的生员杨勇识破,传扬出去,戴有祺隐居不成,只得迁移他处。”两者大概都有可能,但结果是有祺又一次独自出走了。
|12Cg>;j*n |12Cg>;j*n 那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隐居呢?新农古名“三召址”和有祺又有什么关系呢?据清朝杨锡咸《梦游文集》载,“有祺早有心计,欲藏身于胥浦江北侧蒋泾桥(今朱泾地名蒋泾佬,大约这地方),僻静处筑室,叠假山临流水,并仿欧阳公作一舫子,吟啸其中。
|12Cg>;j*n |12Cg>;j*n 但后来怎么和和新农连上关系的呢?笔者于2006年,走访了原新农爱国村(现属朱泾五龙村),据当地村民介绍,“三召址”故事就发生在他们那里,说:“在“陈家埭”附近有个皇帝卿相,一个状元,叫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下圣旨,但坚不赴任。”在“陈家埭”东百米外有个“钱家浜”与传说有祺所居的“钱家桥”是何关系,不得而知。而县志中,民间所说的“陈姓隐士”难道于“陈家埭”是一种巧合,还是,戴有祺去“陈家埭”躲避过一段时间,化姓为陈,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据戎济方《三召址的传说》一文说:清乾隆版《金山县志》载,“封翰林院编修姚可权墓,在五保霜字圩(翰撰戴有祺铭)。”当年的五保,今分属金山区的吕巷、新农两镇。” 戴有祺为姚可权写碑铭,可见戴有祺可能在附近住过,蒋泾桥和“陈家埭”相距不算远,又是如何从一地移到另一地的,可能和他弃官又谢绝俸禄,不会生活处世,渐趋贫寒或迁隐藏身有关系吧。
|12Cg>;j*n |12Cg>;j*n 后来,把“蒋泾桥”那的房子卖了,回到金山卫,时“门前冷落车马稀”,无须谢客和归隐了,此后家人相继去世,有祺生活无着,又不肯求人,饥寒交迫,衣衫褴褛,清康熙丁酉年六月初六,有祺无疾而终,于金山卫城故居逝世。时娄县知县刘翥、华亭知县魏昊、松江知府乔光先闻报后均派员奔丧给予上卿礼举哀,归葬于北门外东北毛墩村。就这样戏剧中状元,不爱作官的戴有祺作官又为官所累,选择寄情山水,自由不拘,行云流般的度过了他的一身,虽晚年凄惶,但毕竟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活出了人生的真性情,活出了状元中的磊落不羁,一种人性中的至高格调,一段被后世传为佳话的金山韵史。
|12Cg>;j*n |12Cg>;j*n *****************************************************************
|12Cg>;j*n |12Cg>;j*n 附录:
|12Cg>;j*n 清人戴有祺《寻乐斋诗集》之“露香园缪氏绣佛诗注”,上海顾绣始于缪氏液(缪氏乃顾汇海之妾),尤擅山水人物。
|12Cg>;j*n |12Cg>;j*n 《慵斋野老传》:清•戴有祺(1911年卒)著。自传,作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引见嘉庆《松江府志》。
|12Cg>;j*n |12Cg>;j*n 戴有祺所著《慵斋文集》、《寻乐斋诗集》中有许多诗文值得玩味:“有经皆芳草,无人自落花。忽经一夜雪,不辨对门山。遇雨溪添水,新晴云吐山。不辞邻舍酒,懒答故人书。听雨堪清暑,看书当养疴”这首五言诗,与“烟消碧落林疑染,天入澄波影倒开。人生任意无过懒,世上防闲独有官。浮白向人真有味,拖青于我本无缘。平桥白水侵篱脚,隔坞红霞掩树梢。花因急雨争先落,蝶为飘风不敢狂。远岭入云全没寺,归鸦笼柏似经霜。但作闲人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这首七言诗,正是他纵情山水、诗酒人生的真实写照。
|12Cg>;j*n |12Cg>;j*n 戴有祺(1657年~1711),字丙章,号珑岩,松江府娄县人(今属上海金山区金山卫)。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不久,家居守丧,不复出仕。著有《慵斋文集》、《寻乐斋诗集》。《乾隆江南通志》、《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等有传。
|12Cg>;j*n |12Cg>;j*n 戴有祺:江南金山卫(今上海金山)人。字丙章,号珑严。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清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科考官拟定: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戴有祺,第三名杨中纳。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好,遂定之为一甲一名。戴有祺取状元后不久便告假,回乡服丧。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依例降职为侯补知县。仕途不畅,他不肯赴职。辞官离京,归乡隐居,再不复出。
|12Cg>;j*n |12Cg>;j*n 参考:
|12Cg>;j*n 清朝杨锡咸:《梦游文集》
|12Cg>;j*n 戎济方:《三召址的传说》
|12Cg>;j*n 吴永甫:《戴有祺:落魄状元故宅失修》
[ 此贴被文艺委员在2006-08-04 18: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