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范营长的老房子 ?#}=!$p
?#}=!$p
沿中南路朝南,到中大街路口向东,不出百米就是一幢古宅,宅前大门右侧挂一木牌:泖港文化书场。据当地人介绍,这幢古宅是泖港保存最完好古老的的一幢房子。 ?#}=!$p
?#}=!$p
我们依照她们的指点走了进去,果然是一幢气势雄健的二层木楼结构的房子,有前后两埭,中间是回字井架院落,前后埭马头墙高耸,过大门(一重门)后至庭院,有木栅古式大门(二重门)。据屋内的人介绍,此处房宅为民国年间一位范姓营长的家宅,营长名叫范志文(音译),解放前夕,逃去了台湾,撒手于台,有一亲戚,侄女什么的现住松江城,解放后,因其屋大房多,曾做过泖港人民公社,后成为泖港文化馆,又变成“文化书场”,我从墙角的一块排戏的小黑板能窥见书场的情况,时间是2003年。后笔者又从别处听说后来被个人承包,承包者租给几户人家了。 ?#}=!$p
?#}=!$p
房龄约有八九十年,这二重门墙上原有水泥石灰绘制的图纹装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敲掉“革命”了。跟我们交谈的人又惋言惜惜的说:因房宅未满百年,没被区博物馆认定是文物保护点。笔者问:是不是意味着这老房子有随时被拆掉的可能啊?答:是啊。 ?#}=!$p
?#}=!$p
后我们又在他的指点下,参观了房子的“暗室”,据说是以前为防匪盗战火,藏人的地方,在二埭底楼的东北角,有些窄长的角落,居然有窗,不知是后来“公社”装的抑或原来就有,无从得知。院房内的窗门皆中国古典式的装饰,玻璃窗门上花样变化的木饰,都彰显着房主的心理品位。民国年的木工艺,已走出前朝的繁琐,但仍保留的传统的雕刻,如门整体的边角修饰,栏木下精到的细雕的连续花纹,让人惊叹折服当时工匠的手工艺术,梁木、廊柱、楼梯、扶手、门角、瓦楞、小到桌椅,无不整体协调着刻画、齐整的延绵着一种传统的典雅和不易察觉的刚性意识,也许,这委婉含蓄的家产中也充斥着一种军人的气势。外墙虽年久有的露出班驳的砖迹,生锈的充满西洋感觉的窗,是起防盗窗的身份作用,花纹具音乐美感,却不失功能,可见这户人家当时的豪奢了。 ?#}=!$p
?#}=!$p
如今的古宅,古色生香,青苔漫长,花草幽芳,不失为一个认识昨天,阅历历史,访古探幽、沉淀心灵的去处。古宅在,古文化的实体延续传承,老房子的故事得到追寻和生发繁衍,泖港人、松江人、上海人、中国人的文脉也就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