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古松园(转)
-n5)w*b, 充满中国江南园林意境的小院,两边两扇拱门其一入内,有小桥、假山叠石、小亭、名“松风草堂”砖木结构,飞檐翘角的房子,叫“曲廊”的回廊,满目草木葱翠,一片幽然。被圆形石栏砌在院落正中的正是650岁的罗汉松,此松是元末文学家(诗坛领袖,其诗称“铁崖体”)、书法家、画家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原籍
浙江诸暨,徒居胥浦(今金山),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六十寿辰时所植。后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也称这树为铁崖松。入秋后,树的针叶有形似骨牌点的黄色斑点,故又称骨牌松、剔牙松。树高72米,胸围28米,蓬径48米。古松遒劲略斜,底部残破成一半,树身整体却油光发亮,生气勃勃,参天生长,枝干拔长错节劲韧,老当益壮,仿佛能让人读到历史的沧桑留痕。其实,古松就是历史的“见证人”,站在树下,思绪翩然,教科书中许多概念化的东西在这里找到了最直观最流畅的形象。罗汉松是古松园最大的看点,建“古松园”在当时的
上海,是首个以古树为主题的景观示范点,约1亩地。罗汉松相邻的北侧是一棵厚壳松,与罗汉松的褐黑油亮相比,树身淡土黄,较圆,枝干挺直。据旁碑石介绍,植种于清同治年,据说,是亭林同善堂种。厚壳松旁有一古井,井栏呈八角形,近旁的假石上写“八角古井”。
-n5)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