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有关松阳后畲村的介绍:(摘自叶高兴博客)后畲——七宝尖下的谷仓
起先,对后畲村的兴趣在于它的村名,总以为与畲族相关,但走访该村及周边的村,并没有发现畲族人居住的村落,也没听说从前有过畲族人居住过的传说。于是,查阅关于“畲”字的意义,结果发现,“畲”的第二层意思同“畬”,即:“火耕”的意思。松阳山区多有火耕的习惯,或在秋熟后火烧秸秆,或在春初焚草耕田,甚至开山造地也用火烧的方法。于是,我信后“畲”村本应为后“畬”村,后畲《叶氏宏二房谱》中,写的就是后畬。至于《松阳地名志》中“以后畲坳取名”之说,我认为等同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说,并无实质性意义。
可以证明本应为“畬”的理由,还有后畲村山坳、山岗那400多亩梯田,以及村中众多古代谷仓。在距县城12公里的高山之中,一个小小的后畲坳,居然能开垦出400多亩耕地,足见后畲人对耕种的重视和村民的勤劳。而村中独特的古老谷仓,也印证了村民对粮食的重视,据村民介绍,以前谷仓有十多个,后来拆了好几个,现在只剩9个,其中7个成群。据文物普查资料介绍,谷仓建于清朝,是村民叶天显及其后人所建。谷仓仓体2.7米×2.4米×1.8米,用松木板拼合;仓底离地50厘米,起到很好的防潮功能,用苦楮木为支架,木头不易腐烂;仓顶为两坡顶青瓦覆盖。多数谷仓的门锁仍然是古老的铁锁,其中形似竹节的,村民叫它“竹节锁”。宽厚的仓板旧化成深褐色,粗糙的木纹突显其苍老,加上锈蚀斑斑的古锁,成为村落一道远古的风景线。
呈环形之势的后畲坳有五条山岗,700多人口近200幢泥瓦房的后畲村,坐落西面的山坡上山坳中,房屋因地就势,一幢紧连着一幢,层层叠叠,从山谷呈花瓣形伸展向山腰,黄墙黛瓦,古色古香。村中小巷都用石头垒砌,与石砌墙脚、档土墙浑然一体,富有节奏和质感之美,许多农家在门口、院落、路上空中和空地上用木头搭建起晾晒台,用于晾晒农作物。站在村高处向下俯视,只见整片紧密的青瓦中,偶尔夹几处木架晾晒台,在冬日的晴天,总有老人在晒衣晒被晒萝卜片。村中有不少古宅,有上百年历史,房子建设相对简朴均衡,没有突出的大宅。其中,有一幢古宅在窄小的门口放有一对桅杆石,其中右侧石上刻有“孙恩贡成章立”,左侧石上已经看不清字迹。门顶挂有现代人写的“贡元”牌匾。据了解,原来这是清朝叶成章祖居。据民国《松阳县志》记载,叶成章,字达材,恩贡生,后畲人。性孝友,家淡泊,兄弟有八。章舌耕糊口,独自奉亲,不诿诸弟,并能以束修所入周给之。在石仓源设帐多年,循循善诱,裁成甚众。游其门而入泮者,不下百余人。
问村子为什么不建在坐北朝南的山坡?村民答道,向阳的地方更易种庄稼。我惊讶,惊讶后畲人重视庄稼胜过重视自身。坐北朝南山岗的山顶,叫七宝尖,村民传说,原先七宝尖上可以化成七样宝物,我想七宝中最大之宝莫过粮食了。村民还说,后来七宝尖底被掏空了,就化不成七宝了。村民说的七宝尖底被掏空,就是指明朝在此山脉采银矿,县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