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体制弊端引发的权争故事,而事实上,只要冬管中心和领队这两级管理者,略懂艺术,一切就不会发生。
当事的一方,27岁的王濛。她没有长大的欲望,天才与荒谬,从出道到现在,一直是她两颗鲜明的印记。比赛与训练,她是天才;之外,她的行为,屡屡越出主流价值的轨道,让人猝不及防。她的履历已足够辉煌,但心智还像一个孩子。少年得志而坐拥荣耀,增强了她挽留童真的资本,她拒绝或者是尽量拖延,将自己纳入那条几乎所有人最后都必须进入的轨道:听命、忍耐、圆滑。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王濛,会比其他任何角度更贴近事实。
当事的另一方,33岁的前速滑名将王春露,是王的前辈。2010年的5月,她升任短道速滑队领队,国家行政序列正处级干部,以世俗的眼光而论,她是同时代运动员中“混得最好”的。很多人疑惑,跟王春露同一时期的两枚奥运金牌获得者杨扬,退役后赋闲,而王却能青云直上。原因很简单,权力系统从来不欢迎真正的大明星,对他们,崇拜者有之,嫉恨者也不少。行政系统的筛选过程,如大浪淘尽英雄,只吸收圆融的沙子。
“二王”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和言行方式,一定会擦出火花,但以打架的极端方式呈现,还是出乎意料。这是中国短道速滑史,也是中国体育史上耻辱的一幕。
矛盾从地域之争转到队内
近30年的中国短道速滑史,以2006年都灵冬奥会为界,分为两代。第一代,“辛庆山+杨扬”,开创与突破;第二代“李琰+王濛”,提高与辉煌。
然而辉煌背后也藏着是非。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夺得两枚金牌后,这里迅即成为一个巨大的名利场,你抢我夺,明争暗斗。最先,主要体现在黑吉之间的地缘战争。有“教父”之称的主教练辛庆山是吉林人,而国家队的优秀选手又以黑龙江为多。由于金牌牵扯到太多的地方利益,所以每当四年一届的冬运会来临,代表家乡参赛的每一个国手都很纠结,尤其是辛庆山本人,一直饱受吉林方面的诟病,说他在国家队效力等于为黑龙江省卖命。
到了“李琰+王濛”时代,黑龙江的综合实力已远在吉林之上,甚至上届冬运会将黑龙江队拆分成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七台河三个队,吉林省也不是对手,由此省际矛盾大大淡化,取而代之的主要矛盾,转移到了国家队内部。
“在小圈子里,大人物总是惹是生非”。拿破仑一世200多年前的名言,像一道穿越的谶语,多次在王濛身上应验。对于这位于2006年都灵冬奥会,从大杨扬手中接过短道速滑领军人物大旗的黑龙江姑娘来说,在队伍里面“扶旧扛新”,是她的行事的基本套路。
她的动机、意图、目标和策略,简单而纯粹,像一个小学生。2007年亚冬会期间,她第一次公开发飙,目标直指新官上任的海归主教练李琰。她对李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方法,彻底否定。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李琰不仅没那么糟,还很优秀,王濛对她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可见王当时完全是有意寻衅。
她当初炮打李琰,是为前教练伊敏鸣不平;正如这次跟王春露的冲突,是为李琰出头。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在王濛看来,自己扮演的